首页
> 工作动态 > 市级动态
看,温州自创区“起飞航行”
时间:2019-07-17 14:27:19 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日报瓯网 作者:周大正 字号:[ ]

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落户我市,跨入实质性运营新阶段;国内软件服务业重点企业天心天思总部花落浙南科技城,加快推进北斗产业基地、中国眼谷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加速培育新兴产业……今年以来,市科技局紧紧围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结合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规划,聚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集聚高能效创新资源,迎来“半年红”。

强行动 八大专项攻坚成效初显

为充分发挥温州民营经济体制机制优势,打造新时代民营经济创新创业新高地,去年11月我市启动建设国家自创区,构建“一区五园”发展格局,精准高效实施科技新政、人才新政,谋划实施了八大攻坚专项行动。

在今年2月举行的“两区”建设推进会上,市政府与自创区“一区五园”所在地政府签订了八大专项攻坚行动责任书,着力加快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招引创新型重大科技项目、引育高水平科技人才团队、攻坚“卡脖子”核心技术、推进突破性改革举措、共建开放型合作基地、提升关键性科技指标。

据统计,1-5月,自创区打造高能级平台5个,招引落地创新型重大科技项目12个,受理“卡脖子”核心技术45项,推进突破性改革举措25项,共建开放型合作基地4个,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到22.3%,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63家,新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762人,技术交易额8.9亿元、增速151%。

强平台 科创走廊加速聚合要素

上周,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在高教新区挂牌起航,率先启动生命健康和信息技术两大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产业化基地选址温州市生命健康小镇和时尚智造小镇。目前,首批项目即将入驻。

今年以来,除了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落地运营外,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北大-温州激光与光电子联合研发中心、浙江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北航浙江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和新能源汽车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在我市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获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温州大学获批城镇水污染生态治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如此一幅多点开花的景象,透射出的正是活力十足的“创新场”。“我市正以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为牵引,加速聚合高新技术、高端人才等高能效创新要素。”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高能级创新平台是推动温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精心编制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规划,密集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和项目,实现高能级创新平台多点开花,为建设自创区打造新引擎。

目前科创走廊已集聚12所高校、1家国家高新区、2家省级高新区、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4个国家级孵化器、2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3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8家省级企业研究院、388家高新技术企业、234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

强产业 创新型企业加速破茧

上周,历经一年扩建改造的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园亮相,建筑面积从原来的2万平方米扩容至18万平方米。乘着自创区建设的东风,我市各地纷纷升级创新平台,铺就企业快速起飞“跑道”,创新型企业加速破茧,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208家,同比去年同期增幅达67.1%。

“企业的快速成长,与自创区加速建设和大学科技园扩容提质工程密不可分。”温州大学电器研究所所长、温州聚创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桂初教授告诉记者,他带领团队入驻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面积从最初的400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4000平方米,不断强化研发投入,去年销售规模持续扩大攀升,团队人员扩大到100多人,企业成长为一家在智能电气领域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

为了壮大创新主体,催生发展新动能。我市科技部门深入实施科技企业新“双倍增”行动,深化科技企业“三清零”全覆盖,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后备库,建立自创区智能装备和生命健康两大主导产业科技企业培育库;重点支持在智能电气、工业机器人、激光与光电、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等产业领域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受理154项市重大科技创新攻关项目和45项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加速产业培育。深入自创区开展实地调研,聚焦重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30多个细分领域进行谋划布局,积极创建培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切实服务产业、企业发展,今年温州激光与光电、瑞安汽车关键零部件等5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入选省级综合体创建(培育)名单。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基于新发展理念,当下温州自创区建设正从深蹲助跑迈向加速起飞航行,为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