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市级动态
温州召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暨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推进会
时间:2024-08-22 13:58:20 浏览次数: 来源:市科技局办公室 字号:[ ]

8月20日,温州召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暨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推进会。市政府副市长王振勇出席并讲话,市科技局党委书记赖颖主持。市科技局分管负责人,市各有关单位和在温高校负责人,各县(市、区)政府、温州海经区管委会负责人以及科技部门主要负责人,“一区一廊”园区自创办、全市高新园区管委会负责人以及科研院所、孵化器、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机构代表近100人参加会议。

p2024082201.jpg

会上,市科技局通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和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进展情况;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教育局、温州大学、省激光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龙湾区政府、瓯海区政府、乐清市政府、瑞安市政府分别就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等方面作交流发言。

p2024082202.jpg

赖颖介绍,我市全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产学研用一体联动实现突破,已建设5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和9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培育40家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围绕重点产业新设专业7个,入选省一流学科建设25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高校与区县共建29个特色学院或产业研究院;高校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项目占80%以上;开展民营企业家产业素养培训7场,百支科技轻骑队解决企业技术难题3800余项;358名科研人员到503家企业兼任“科技副总”;探索“拨投联动”“先投后股”等模式,落地百万以上成果57项。同时,扎实推进全市50%以上的高层次人才,60%以上的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省级企业研发机构,70%以上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市级企业研发中心,80%以上的市重大科技创新攻关项目,近90%的全省重点实验室和100%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资源在环大罗山科创走廊集聚取得成效。

p2024082203.jpg

王振勇充分肯定了各地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和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攻坚突破,王振勇要求,要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围绕产业优化学科设置,超常布局急需学科建设;推动科研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进一步提高高校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匹配度;推动高校资源下沉助力产业发展,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充分发挥已建成的产业学院、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作用,深化“一县一产业学院”建设。要健全产创融合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落地,以服务产业为导向建立科创平台评价体系,加快推动“拨投联动”机制改革;以问题需求为导向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纵深推进“科技副总”“科技轻骑队”;推动产学研成果加速落地,建立从产品研发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支持。要打造科教融汇推动人才跨链流动,打通企业、产业人才向高校流通渠道,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企业从“用人者”向“联合育人者”角色的转换;打通企业、平台人才向企业流通渠道,探索建立联合引才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在职称评聘中的分值;紧扣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定期发布产业人才紧缺目录、招引图谱,面向未来培养人才。

p2024082204.jpg

围绕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提能升级,王振勇强调,要深入实施“六大行动”:一要深入实施战略协同推进行动。重塑走廊空间格局,加快建立科创走廊空间扩容机制,将优质片区纳入科创走廊空间范围;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推动高端创新资源向科创走廊集聚,支持有大量用地需求的重点产业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向科创走廊和其他省级创建高新区布局。二要深入实施平台提能造峰行动。推进大孵化器集群2.0版建设,在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范围内整合布局孵化空间,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创园”的全链式创新孵化格局;大力推进高新区“进等升位”,建立短板指标攻坚机制;聚焦打造新型研发机构体系,不断迭代新型研发机构“十个一批”工作机制,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更加贴合产业发展需求、着力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三要深入实施产业赛道赶超行动。布局发展新型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智能装备)、新能源、生命健康等三大新兴产业;全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建设一批工业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广共享智慧工厂、未来工厂、虚拟产业园、绿色制造等新模式和综合应用示范。四要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培育行动。构建科技企业雁阵梯队,深化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健全梯队培育机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形成一批硬核科技成果。五要深入实施创新资源赋能行动。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鼓励在温高校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加快高层次人才集聚,用好用足“人才新政”40条4.0版,广邀天下英才;优化提升科技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优化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吸引长期资本投向科技。六要深入实施创新生态提升行动。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浙江自贸区温州片区与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探索或推广“先投后股”、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数据得地”等创新举措和在温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职务成果改革;推进科创走廊整体智治,完善“一区一廊”重点产业带、景观生态带、空间文化带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全球温商网络优势,持续吸引温商回归、温青回归、温智回归、温科回归。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