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创新求变 向海图强 | ||||
|
||||
冬日的洞头,拼搏的姿态较海风更劲。 日前,浙江(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在温州洞头开工。该项目是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温州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推进洞头建设“海上花园”的重要举措。 海洋是洞头的最大优势、最大潜力、最大发展空间。近年来,洞头遵循科技创新是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态势持续向好,逐步构建起了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为浙江海洋强省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以科技创新 塑造发展新优势 作为全省首个服务深远海项目的新型功能港,浙江(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将集合“总装集成、核心部件制造、运维服务、研发试验、认证检测、培训交流、商贸物流服务”七大功能于一体,打造全产业链集聚高地、技术创新策源高地、建设运维高地、港产城联动发展高地。项目计划2030年全面建成,形成立足华东、面向全国、辐射国际的“一链四高地”发展格局。 近年来,围绕温州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洞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海上风电产业发展,以优越的港口资源、深厚的风电产业基础、广阔的腹地空间等优势条件,积极谋划海上风电产业布局研究,持续在“链”上发力、向“质”上聚焦。 风电零碳产业园智慧储能生产基地 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洞头紧盯产业链头部企业和价值链高端企业,精准制作招商地图,实施强链补链延链攻坚行动。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精准绘制风电产业招商“鱼骨图”,深入对接运达股份、金风科技等风电龙头企业,加快招引海洋创新制造等项目;聚焦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园建设,持续推进青山碳酸锂项目,紧盯电池新工艺新路线,积极招引工艺路线成熟的项目,全力推动海洋新质生产力大发展。 浙江(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顺利开工、全球海上风电总部及总装基地项目开工建设、高端储能装备制造项目建成投产……洞头海上风电相关产业和资源项目稳步推进。 金丰大黄鱼数字渔场 除了远海追风,洞头也在加快建设“蓝色粮仓”。 当前,洞头以“两菜一鱼”产业为切口,瞄准“数字经济+产业大脑”的跑道,以“产业大脑+数字渔场”为发展模式赋能渔业全产业链,构建养殖海区监管智能化、海水养殖生产数字化、产品质量溯源全链化、市场营销品牌化的体系机制,有效破解产前、产中、产后堵点难点,推动人货场多链条集聚、渔旅文多业态融合、产供销多模式并轨,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村增富—— 持续推进黄鱼综合体、渔业数字化等项目,并联动企业推进智能渔城、海洋牧场等科研项目,为“两菜一鱼”产业发展打造平台和引擎,“黄鱼岛”项目已投用全国首个大黄鱼智能无网声波海洋牧场。 开工全国最大“库架合一”智能化单体冷库项目,建设冷链物流中心,赋能海产品精深加工,补齐现代渔业转型关键一环。 在霓屿街道,大力培育发展紫菜低碳全产业链,积极推进养殖数字化,紫菜年产值突破1.5亿元,成为当地的传统支柱产业。 持续发力海洋科创,洞头还与温州理工学院共建海上花园研究中心。花鲈大黄鱼科技小院创成国家级科技小院。特色藻类科技园创成省农业科技园区,金丰大黄鱼数字渔场成功入选省级数字农业工厂。 围绕“海洋蓝碳增汇、产业生活低碳、能源设施低碳、数字科技降碳”的发展路径,洞头实施红树林湿地建设、蓝色海湾修复等项目,努力打造低碳试点创建的“海岛样板”。2024年,当地开展“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发展新模式,在1200亩红树林蓝碳保护开发示范基地创新开展“红树林+青蟹+瓦缸”生态养殖模式试验,投放1.2万个青蟹养殖瓦缸,预计一期产值100万元。 抓主体培育 释放发展新活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多了一道保险,企业研发投入也更有底气。”浙江金海蕴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欣喜地说。此前,企业通过与温州医科大学合作,尝试将羊栖菜产业链引向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领域。项目实现产业化后预计每年可为企业新增产值1000万元,但涉及的研发总费用高达700多万元。 企业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存在不确定性,洞头的做法,是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上保险”。 2024年,洞头区科技局联合区金融工作服务中心、区财政局等单位出台《洞头区海洋版金融综合改革创新项目实施方案》及相关优惠政策,对企业科研项目购买科技保险的保费给予财政补贴,其中研发类保险最高的保费补贴比例不高于90%,最高限额为15万元。投保企业若保险期间内项目转化失败,经第三方机构评估认定后,保险公司将赔付企业在项目研发过程中的相关费用损失,企业最高可获保费20倍的赔付金。浙江金海蕴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正是首批签约企业之一。 截至目前,已有5家企业成功签订科技保险合同,保险总金额1090万元,保费合计58.8万元,保费补贴52.92万元。 据介绍,洞头现有国家高新企业24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14家。近三年来,洞头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方向,每年投入500万—700万元,累计支持31个区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未来,洞头将进一步优化完善科技保险,探索新的科技险种,充分发挥科技保险作用,切实兜底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失败风险,提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科技服务沉下去,海岛产业旺起来。近年来,洞头积极对接联系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等,指导相关企业开展研发工作。 宋达峰是派驻洞头的省级科技特派员。此前,他牵头联合省食品学会专家、浙江工商大学教师帮扶指导温州星贝海藻食品有限公司,研发出海苔锅巴、海苔虾片和羊栖菜果冻3款海藻新食品,并协助企业完成生产线建设。企业新近研发的一款岩藻多糖饮料已投入市场,反响良好。“宋老师到洞头之后对企业帮助很大,企业研发的多项技术走在行业前列。”温州星贝海藻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举办“温州好成果”产学研融合路演(海洋领域)专场,对接企业创新项目需求,丰富技术创新成果供给,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的“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提振企业创新发展动能。 此外,推进科技源头招商,洞头结合大孵化集群建设,聚焦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和康复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开展科技招商,通过“拓、聚、引、打”做好产业孵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聚青年人才 构建引育新生态 海岛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 不久前,洞头籍博士、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张文安携团队,为洞头传感器企业发展问诊把脉,并在洞头成立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 “与专家团队达成合作后,加速产品和技术更新,企业在人才招聘上底气也更足了。”企业的获得感,源自洞头“博士之家”工作的持续深入。 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张文安院长携团队赴洞头开展交流座谈。图源:区科技局 近年来,洞头开展“博士之家”赠牌活动,营造全区崇学向学、尊才敬才的浓厚氛围。同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通过架起人才与家乡互动桥梁,实现“对接一个博士、链接一方资源、激活人才活水”。与洞头籍博士在传感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水产养殖、海岛文化产业等领域对接合作,促进智力回乡、技术回传,助力洞头产业升级。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洞头还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人才”。 当前,洞头正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岛”,民宿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洞头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民宿人才孵化基地,通过校地合作常态开展技能培训、技能比武,不断促进民宿管家素质提升。 2023年以来,洞头推出“八类特色人才”促振兴奔共富行动,培育打造渔家厨娘、民宿管家、养殖能手、石厝工匠、直播达人、民间艺人、乡村CEO、文旅自媒体达人等八类特色人才队伍。通过组织引领、资源嫁接、力量集成,形成“才助共富八法”,拓宽以才促产、驱动振兴的“产、岛、人”共融共富海岛场景。截至目前,累计培育特色人才超2000人。 图源:区人力社保局 除了做好本土人才的培育,洞头还创新举措,招引青年返乡入乡。 “面朝大海,创业的点子也多了。”来自金华的吴佳来洞头“安家”已有一个多月。此前从事外贸行业的她,白天在东屏街道东岙村的“海创空间”跟上岛青年讨论渔农产品的包装设计,晚上就住在当地民宿,跟大海做邻居。 洞头着力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推出青年返乡入乡合作创业扶持举措,结合青年喜好、需求和区域特点在花园村庄、海湾岸线、民宿集群等区域谋划“1+5+N”个“海创空间”,让广大青年在海岛找到创业舞台。 同步推出的12条创新举措,以“先体验、再创业”的全新创业模式,为18至40周岁新来洞头创业青年提供创业指导、融资支持、餐饮住宿等全链条服务。青年在海岛初次创办企业并担任法定代表人或从事个体经营,不仅能连续5年拿到租房补贴、1万元创业社保补助、最高2.4万元的创业补贴,还能申请创业担保贷款,享受创业培训、行业资源对接等创业全周期服务。 吸引青年,更要留住青年。为了让上岛青年都能施展“一技之长”,实现有效留人,“海创空间”还结合区域资源特点,提供文旅产业、影视基地、红色文化、渔村美学等多条创业赛道,让返乡入乡青年自主选择适配领域进行体验。 截至目前,洞头各“海创空间”累计吸引1000余名岛外青年入住体验并为这些青年提供就业创业帮扶,成功孵化项目32个。 “乘风破浪潮头立,奋楫扬帆向未来”。创新求变,向海图强的洞头,将以发展实绩加快建设名副其实的海上花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