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科技局:科技强城 一路繁花 | ||||
|
||||
科技强城,攀“高”追“新”。温州,绽放一路繁花。 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位列全国第31位,升位幅度居全国第2;全社会R&D经费投入超200亿元,投入强度达2.61%,提升幅度居全省第2;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省激光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挂牌运行;谋划全国首个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加快铺筑壮大科技力量的法治“跑道”…… 去年以来,市科技局坚定不移走好创新驱动发展“华山一条路”,坚持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以省“创新深化”和 “315”科创体系两大工程建设为核心,用好科技创新“八大抓手”,不断优化“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一集群” 和“一港五谷”创新格局,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高效贯通协同,深融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加快以科技创新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为温州“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争创先行市”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平台提质成果生“金” 市域创新体系攀高 高能级科创平台是打造市域创新体系中的“塔尖重器”。近年来,温州聚焦打造两大万亿产业集群,加速引育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科技成果“从1到N”裂变。 国科温州研究院50多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入市场化或临床试验阶段,完成53项技术转让和技术合作,与康德莱医疗器械等6家企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为50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浙大温州研究院建成全球首条全固态钙钛矿发光量子点扩散板产线并投产,当年实现销售突破2000万元,已培育3家企业产值达成规上。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创建“头部企业+大学(研究院)”创新联合体,低温共烧陶瓷(LTCC)与集成元器件模组项目等一批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打破国外技术市场垄断。 通过高效聚合优势创新资源,温州科创版图上正点燃越来越多像国科温州研究院、浙大温州研究院这样的高能级引擎。去年我市新引进香港理工大学温州技术创新研究院等科创平台11家、累计达67家,新建技术转移转化机构34家、累计达59家。它们以温州市校(院)地科技成果转化联合办公室为枢纽,集结在温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专家力量,组建百余支科技轻骑队、选派“科技副总”奔赴企业创新一线,以集群态势重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为创新深化按下“加速键”,引流技术、人才资源下沉,助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催熟”科技成果落地开花,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 在市域创新体系上攻坚攀高,“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质效和引领示范作用”实现新突破,展现“要素高位集聚、成果全域溢出”良好态势。去年,“一区一廊”新签约亿元以上创新型项目83个,全市新型研发机构新增四技服务收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转化100万元以上科研成果数分别增长48%、65%和86%。科技轻骑队、科技副总已开展助企服务8000余家次。 科技企业“枝繁叶茂” 强化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激荡城市发展的最大活力源泉。只有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才能激发科技“财富效应”。 2023年12月,在温州成立仅仅5年多时间的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首日市值超400亿港元。这家为新能源汽车动力及智慧储能提供解决方案的新锐企业,为省级科技领军企业。其年度总营收由2020年的9.07亿元大幅增加至2022年的146.4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300%。 在温州,像瑞浦兰钧这样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壮大的案例不胜枚举。去年,我市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进科技企业扩面提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66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344家,总数分别突破4300家、1.56万家,入选省科技领军企业3家、小巨人企业11家,数量创历史新高,奔腾激光入选省首批创新联合体。加快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累计设立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367家,实现科技领军企业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全覆盖,科技“小巨人”企业省企业研究院全覆盖。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参与项目立项率达到80%以上。17家企业牵头项目入选省“尖兵”“领雁”计划。成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入选省重大科技成果14项。10家民企获省科技奖。 一组组跃动的数字背后,彰显温州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完善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路径,不断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全域孵化产业创新 全域高标建设大孵化器集群是落实强城行动、激发城市创新功能的重要抓手。去年,我市不断加码拓展孵化空间,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高层次人才和高质量创新型项目加速集聚,有力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一港五谷”等创新活力场多点开花,新生代新经济蓬勃发展。 “生”机勃发,生命健康产业花开有声。中国眼谷眼视光产教融合入选全省首批创新深化试点,集聚科技型企业220多家;中国基因药谷CDMO产业平台投产,在研药品65个、药械105个。 追“光”蓄能,竞逐千亿激光产业赛道。省十大技术创新中心之一——省激光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集聚一批高水平技术创新团队,主攻高功率激光智能制造技术等三大方向,打造“中国(温州)新光谷”。 乘“数”而进,中国(温州)数安港入驻数字经济生态企业150多家,开出数据资产确认登记和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场景全国“第一单”;国际云软件谷携手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加快崛起。 “智”取未来,中国(温州)智能谷揭牌开园,启动中国(温州)智能谷百亿产业引导基金,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创平台、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培育智能机器人等四大核心产业跑出“加速度”。 营造创新“雨林生态”,孕育一方产业热土。大孵化器集群成为推进产创融合、青年就业创业的“梦工厂”。去年,全市新增高品质孵化空间210万平方米、累计450万平方米,省级孵化器6家、众创空间19家,排名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一。集聚在孵企业5600余家,创新创业人才超5万人,持续打响“来温州·创未来”“投温州·赢未来”品牌。 去年,技术产权证券化、多主体全链条的创新联合体机制入选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年度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揭榜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中国眼谷眼视光产教融合等项目纳入省创新深化试点。科创指数融资模式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授信全覆盖,累计发放贷款超1万家。 科技创新激发澎湃动力。瓯越大地上,一颗颗创新的种子,竞相发芽,盛开 “创新之花”。科技这一“关键变量”,正成为温州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新动能在积蓄、新链条在延伸、新赛道在拓展……更多的“新生代温商”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角,更多“创业主体”变成“创新主体”,更多的“温州制造”成为“温州创造”,一座科技强城的美好未来正在绚丽绽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