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弘扬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担当精神,展现科技力量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优秀科技特派员纪实”专栏,带您了解他们如何以技术为笔、以汗水为墨,在田间地头播撒智慧,在产业一线点燃创新的故事。 “水稻+羊肚菌”轮作解锁冬闲田“密码” 科技特派员探索山区共富新路径 ——记浙江省科技特派员陈官菊 在浙南山区的泰顺县,一片片退茶还田、小改大的农田里正上演着“时空魔术”:春夏种植水稻,冬季种植羊肚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派驻泰顺县彭溪镇的科技特派员陈官菊扎根山区五个年头,用“水稻+羊肚菌”轮作模式破解耕地困局,让每亩农田年产值从不足2000元跃升至近3万元,书写着“藏技于农”的共富篇章。 2021年,陈官菊受浙江省科技厅选派到泰顺县彭溪镇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恰逢土地非粮化整治行动,官引村的30多亩茶园变良田的阵痛,恰好成为陈官菊科技突围的起点。单一种植水稻效益有限,必须向时空要效益,面对冬闲田的沉睡资源,她深入调查,多方走访,发现冬季可以发展羊肚菌。“夏稻冬菌”的时空密码就此破译:5-11月种植优质稻米,12月至次年4月利用冬闲田栽培羊肚菌。“水稻+羊肚菌”轮作模式充分利用季节变换时不同的光、温、水(湿度)等资源,满足不同作物相应的生长需求,激活单位土地利用价值,实现了农田的高效利用。 
羊肚菌种质资源具有显著的环境敏感性,其子实体发育阶段对温度变化尤为敏感。当出菇期环境温度超过20℃临界阈值时,仅需数小时即可导致菌体不可逆损伤,这对种植户而言意味着重大经济损失。泰顺县羊肚菌规模化种植先行者雷春林对此深有体会——2024年春节期间的异常高温气候给他上了沉重一课。彼时正值羊肚菌出菇关键期,持续25℃以上的反常气候使其60亩栽培大棚陷入“热应激”状态。他眼睁睁看着幼嫩菌菇在热浪中迅速褐变萎缩,却因缺乏有效应对措施而束手无策。这次惨痛经历让雷春林深刻认识到:要实现羊肚菌的稳产栽培,必须构建科学种植体系。 
痛定思痛的雷春林在2024年冬季复产规划中,特别邀请陈官菊副研究员组建技术团队。专家团队通过设施结构优化创新,在大棚顶部创新性配置外循环喷淋降温系统。2025年2月下旬,当外界气温再度攀升至27℃时,通过喷淋水幕降温,棚内环境温度始终稳定维持在20℃以下。实时监测数据显示,对照棚温度波动幅度较改造前降低80%以上,菌体存活率提升至95%以上。这项技术改造不仅破解了高温胁迫难题,更为当地羊肚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范式。 四年来,陈官菊从湖北、四川、河南、安徽和贵州等地引进8个优良菌种,因地制宜设计和搭建可拆卸式拱棚,并引入自动温湿光照记录仪实时监控生长环境,让农户从手机端就能实时掌握菌棚内的温湿度,做到科学种植,为羊肚菌的高产稳产打好基础。每到羊肚菌种植季节,她总能做到每周1-2次田间科技服务和不定时的微信技术指导,还带出了7位“土专家”成为技术二传手。 
随着今年羊肚菌的开采,科技赋能的“共富效应”开始显现,冬闲田亩产鲜菇600斤以上,亩增产值2.4万元以上。以前冬闲田只能长杂草,冬季农闲时村民缺乏经济收入,现在,冬闲田里种上了羊肚菌,轻松实现了“一亩田万元钱”的美好愿景;同时,附近的村民在羊肚菌搭棚、种植和采摘过程中劳动,填补了农闲空窗期,每天也能收获100-200元。更令人欣喜的是,羊肚菌产业吸引青年返乡加入“新农人”队伍,用抖音直播让深山菌菇走进都市餐桌。 
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陈官菊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热爱与担当,在绿水青山的泰顺大地上,“水稻+羊肚菌”的轮作模式正悄悄地撑起了农民增收,共同富裕的“致富伞”。
|